轉載~後皮亞傑學派對國小思考教學的啟示之十一

2012011202:05
 


伍、結論

 

行為主義學派以動物為對象的研究發現來解釋人類的行為,忽略人類高層次

 

的心理功能,結果應用在教育上就顯得格格不入,學生所接受的是技能的訓練。

 

皮亞傑以兒童為研究對象的結果,雖然使我們對兒童智力的本質和發展有進一步

 

的瞭解,但卻忽視了文化對兒童的影響,教師在應用其理論時,只能消極的等待

 

兒童認知結構改變,因此教師對於自己的職責底是促進兒童的發展還是等待兒童

 

的發展,往往感到左右為難。 

 

 

後皮亞傑學派強調人類高層次的認知能力與動物的基本認知能力不同,並說

 

明語言、符號等對高層次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在認知能力的發展方面,則指出高

 

層次的心理歷程從社會開始,然後逐漸內化到個體的心靈,而且學習先於發展,

 

兩者互為辯證的關係。因此在教育方面,教師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教師是一個主

 

動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角色,不再是消極等待的角色。就思考教學來說,教師應

 

時時與學生對話以深入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所處的文化脈絡,知道其文化條件

 

的助益及限制,妥善加以運用;另一方面則鼓勵學生互動,除了藉由人際互動使

 

學生將解決問題的歷程內化成自己的思考歷程之外,還可透過教師或同儕的幫助

 

激發學生的潛能,逐步培養學生獨自解題的能力。 

 

 

至於有什麼具體的模式能讓教師遵循以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呢?筆者認為並

 

沒有特別的模式,教師只要掌握住後皮亞傑學派的精神,以敏銳的眼光來瞭解每

 

個學生,並以後皮亞傑學派的概念幫助學生的發展,運用之道端視教師的藝術。 

 

 

參考書目

 

張春興、林清山(民7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書局。

 

Donaldson, M. (1979). Children's mind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pp. 75-86.Hatano, G. & Inagaki. K. (1986). Two courses of

 

expertise. In H. Stevenson, H. Azuma. & K. Hakuta (Eds.),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n Japan. PP. 262-272. New York: Free man.

 

Hatano, G (1986). Language is not the only universal knowledge system:

 

A view from "everyday cognition." Dokkyo studies in Data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7, pp. 69-76.Inagaki, K. (1992). Piagetian and

 

Post-Piagetian Concep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their impli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7, pp. 115-133.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